第171章参观纸坊
东汉自蔡伦造纸之后,纸张的质量和成本都有了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和刘封现在主导的比起来,那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刘封根据纸张的质量和成本,推测自己目前的进度应该是略微领先了北宋时期,在产量和成本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科举制所需要的质量基础。
现在所要继续扩大的,无非就是扩大产能,继续提升质量以及降低成本。
同时,一些基础性的教材,比如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可以使用雕版印刷,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一波巨大的名望。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的产物,但因为通篇都是姓氏,只需要把刘和赵的位置互换一下,其他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按照刘封的吩咐,百家姓的雕版已经在刻制中了。
一旦试制成功,刘封就会进献给刘备,成为自家老爹的文治政绩。
倒是千字文,虽然是南北朝的产物,但有不少典故却是出自三国后。
比如其中的嵇琴阮啸、钧巧任钓,现在不是还没出生,就是还很年幼。可偏偏千字文每个字都不是重复的,贸然修改,只会破坏全文。
刘封还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若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话,那说不得只能再把太祖高皇帝抬出来做挡箭牌了。
毕竟这两篇都是极为优秀的东西,不但极其适合成为基础教材,从而推广天下,泽被苍生,更是极其经典的文学作品。
刘封很清楚东汉末年,士族所拥有的力量。
不过他同时也清楚,东汉末年的士族还极其松散,形不成合力,别说左右朝堂了,甚至连左右军阀都做不到。
看看各地的军阀,袁绍单骑入渤海,刘表单骑入荆州,曹操不在老家沛国起家,反而先去了陈留,后去了冀州。
可他们无不趁势而起,割据一方,可真正的本地士族大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割据地方的,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东汉末年士族的软弱性。
不是所有基础性的改良都会引起士族的反弹的,也不是所有经典改良,都会引起整个士族的反弹的。
当今士族,也分三六九等,大把大把的四五等士族是没有家传经学的,他们只能去给一、二等士族当狗,来换取成为对方门生故吏的机会,从而获得对方的残羹剩饭。
对于这些士族来说,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不安的,因为上层士族可以随时撤换他们。
至于再下面的寒门和豪强,那更是全无半点出仕机会,对于这些人,你肯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成为拥护你的死忠。
就比如鲁肃,鲁家虽然豪富一方,财倾广陵,但鲁家却只是顶级豪强,并没有家传经典,也就不具备名士的基础。
按照东汉的游戏规则,除非有一二等士族名士看上鲁肃这个人了,出手征辟提拔他,否则鲁肃这辈子的终点可能就是個县丞,连县长都很难摸到。
对于鲁肃来说,他必然会坚决支持朝廷改良经典,将经典典籍的权利从少数十几家士族手里掏出来,分给天下所有人。
东汉末年的古今学说之争,本质就是如此,而且不论是古学说还是今学说,都被两次党锢之祸、紧随其后的黄巾起义以及彻底打破游戏规则的董卓乱政给沉重打击过了,使得他们不论是自身的力量,还是影响力,都急剧下降。
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就是在挖士族的根,可即便士族非常不满,但也只能忍耐,而不是造反。
因为士族也怕死,而士族的有识之士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人也知道时代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了。
这一点,可不是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早在汉桓帝时期,士族里的精英们就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世界不对了,老一套的运行模式要崩溃了。
他们开始寻找原因,只是人类的利己天性,使得他们将全部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宦官。
可事实证明,他们的答案是错误的,至少并不完全正确。
刘封的头脑始终非常清楚,即便面对衰弱松散的士族力量,他暂时依旧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刘封的计划始终是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蚕食,以扩大自己的基本盘为第一要务。
目前阶段,刘封甚至连普及基础教育都仅仅只是限于自己的刘儿营。
因为这里是他的铁杆统治工具的稳定输出地,而教育级别也仅限于基础教育,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识字加上基础算数和基础管理。
在现阶段,如此这般就足够刘封暂时所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