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僵持不下
孙策眉头紧皱,看着钱塘江岸边高高飘扬的太史大旗。
他在带领主力前部抵达战场后,立刻接过了指挥权,重新组织了一波攻势,却依旧没有建功。更让孙策感到无奈的是,高顺所部都已经伤亡三成半了,可战力却没有下降多少。
主要是高顺所部的装备极其豪华,光是铁甲就有三百套,还有大量的塔盾和长戟,搭配上强弓劲弩,虽然虽然伤亡一千余人,但阵亡不过才三百余人,剩下的人里,除了四百余重伤员外,轻伤员依旧有能力帮助转运物资,助力弓弩上弦,照顾伤员等工作。
一旦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大几百的轻伤员也是一样能披甲拼命的。
贾逵所部的战力虽然比不上得到过军械加强了的高顺所部,但胜在人数要多出五成,伤亡虽多,但贾逵平日里练兵有方,刘备父子又恩威并重,所以也一样能够坚持的下去。
孙策军久攻不下,自身的伤亡其实也不小,作为生力军出场的宋谦所部都已经折损了三成兵力,是先三部中受损最严重的。
黄盖、芮良两部稍好一些,可黄盖所部也伤亡了近两成,反倒是战力最弱的芮良部,损失最小,仅仅只有一成出头,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三部之中最弱的。
虽然不至于临战溃逃,可这伤亡显然很说明问题了,他们给征南军的压力无疑是最小的。
孙策有些后悔,早知道就不该让芮良上,如果换上朱治,孙静所部,应该是有不小可能有所斩获的。
哪怕只是重创高顺,现在自己面对的局面也会容易上许多。
眼看着太史慈所部不断的上岸,征南军的兵力高达一万六千人,即便扣除战损,也至少有一万四千余的兵力。
以征南军的战力,自己想要在一个时辰内击溃对方,显然是痴人说梦。
眼下的局面,战术上孙策占优势,无论如何,他目前是两万六千人(扣除了伤亡的三千余人。),还是几乎倍于征南军登6部队的。
可战略上,孙策却已经隐隐落于下风了。
他为了能够在钱塘江畔重创征南军,就连固陵和查渎寨的兵力都让他给抽空了。
虽然还没到不成功便成人的地步,可一旦失败,孙策军也必然会落入下风之中,甚至有可能被征南军一举击破,钱塘防线毁于一旦。
孙策如果老老实实的守着钱塘防线,虽然有些慢性自杀,但守上个半年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地理问题了。
孙策和刘封交战的地点,其实是钱塘江入海口附近,距离大海并不远,距离近的地方仅有十几里地,其中还包括了大片滩涂,涨潮之后即为海洋。
远的地方也只有二三十里地,而钱塘江在距离入海口二十里地的地方,突然向下方近乎一百二十度角的拐弯,形成了一个内夹角的小冲击平原。
两军作战的主战场就在这个内夹角的小冲击平原里,可谓是三面傍水。
所以整个战场的宽度其实不过寥寥十余里地,而且越靠近入海口,土地就变得越来越泥泞,越不适合作战。
从孙策的角度来看,右边是大海,北面是钱塘江入海口,西边是大拐弯的钱塘江,只有东南方向才是6地,十七、八里地处即是余暨县县城。
如果孙策死守钱塘江防线不动摇,那势必不会抽空固陵、查渎寨、高迁屯以及余暨县的兵力。
如此一来,刘封的登6计划失败率至少要多上几倍。
不但极其容易被孙策军现,而且登6之后也要面临孙策军的多方威胁,余暨县、高迁屯里的驻军随时可以对他们展开突袭,逼迫他们在滩涂地里展开兵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就是为什么刘封一定要勾引孙策决战的根本原因。
如今孙策全军集中决战,虽然刘封过江部队受到了很大的风险,也承受了不小的伤亡。
可海运绕后的部队成功率不但大大提升,而且还能轻而易举的占领余暨县,堵死孙策后撤的主要干道,如果大胆一点,前插到钱塘江拐弯处,甚至能彻底封死孙策军的退路。
如今余暨县、高迁屯、查渎寨俱是空空如也,绕后的赵云所部几乎没有任何威胁,可以轻松的完成任务。
只要成功包围孙策主力,一战而下,那渡江吸引孙策主力的伤亡代价简直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