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不少普通话词汇,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达。比如普通话的“蹲”,四川人口语中几乎不说。在四川方言中,我们多用“跍”来表达。四川方言中,“跍”字发音为(ku,同川话“哭”音)或(gu,同“姑”音)。这是西南官话成渝片主要发音,其他地方发音或有变化,未一一调查。跍:“蹲,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这是“跍”字完整的现代词义解释。表示蹲的“跍”字,经历了“居”→“踞”→“跍”的演变。最早表示“蹲”的字,是“居”。“居”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表示弯曲的人体的“尸”和声旁“古”组成,表示腿脚弯曲、身体不动地蹲着。本义是蹲着、闲坐。《说文解字》居:【卷八】【尸部】九鱼切,蹲也。蹲:【卷八】【足部】“蹲,居也。”二字互为转注,字义相同。后来,为“居”加了个“足”,另造了个“踞”字,这是受汉字形声化趋势影响而构造的一个字。而“居”字则不再表示蹲,而转而用于表示居所、居住等今天的字义了。《说文》:“踞,蹲也。从足,居声。居御切。”“踞”又衍生出“跍”字,专门表示蹲,另外“踞”本字又衍生出盘踞、依靠等其他词义。民国二十八年《巴县志》卷五《礼俗·方言》:“《说文》:‘居,蹲也。’或作踞,居声。古韵在模部,音如姑。《广韵》:‘跍,蹲皃。’音枯,见溪转也。跍即踞之省。今俗呼居如姑,犹存古语。又转跍为入,音如窟。”《巴县志》的这段记载,就讲清了“居→踞→跍”的发展过程。再看其他一些资料:《广韵·模韵》:“跍,蹲皃。”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上:“踞地曰蹲,曰跍。”《蜀语》:“蜀语谓蹲为居,音如姑,古语之遗也,旁转溪纽为跍。《广韵》:‘跍,蹲貌。’音枯,盖即踞之省也。”民国三十一年《西昌县志》卷五《礼俗志·方言》:“屈两足以蹲曰跍。苦平声。”《戏曲剧本选集·五台会兄》:“手扒栏杆过桥嘴,但见乌鸦跍几堆。”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跍”仍然是个常用字。例句:1、他跍在那里等你们,脚都跍麻了。2、屙尿要跍倒屙!(教小孩语,免得打湿裤子)3、一个模样周正的中年妇女,撑一把黄油纸伞,跍在戏园门口,守着一篮花,花摊开在一块湿毛巾上,她有一声无一声地吆喝……“栀子花!茉莉花!栀子花咧!”(彭建新《红尘三部曲?孕城》)4、“一对小两口在北京打拼,孩子随奶奶在武汉生活,奶奶只会说武汉话。孩子去了北京,妈妈让她上厕所时蹲下来,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她只听得懂奶奶说‘跍倒’……”胡全志先分享了一则身边的趣闻,台下许多听众连连点头。(杨扬,楚天金报2015531)部分南方地区另有方言造字,用的“立”字没有上面那一点。“立”无点即非立,所以用于表示蹲。字库基本未收,简单介绍一下。:()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