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看小说网

八点看小说网>庶子科举类 > 第225章(第1页)

第225章(第1页)

[4]《明代治理黄运思想的变迁及其背景——读明代三部治河书体会》邹逸麟参见其中的万恭治水

也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洋相百出地写完了

第118章晕倒

==============

接下来的策问题,宋知意按照这样的写法,分门列出了对策方法。而目光移到最后一题时,宋知意地笔顿了一下。

最后一题,果如李祯所说,考察了边疆事宜:北虏靡宁,是寇之大者也。尝严兵以拒之,即已致其来庭。然不知因其来庭,可弛兵以息民乎?究其未敛迹,可益兵以穷治乎?兵散恐堕掩袭之计,兵聚又费粮饷之给,然则行何者而得其道?[1]

这题是说北虏一直不安宁,是大周面临的主要敌寇之一。如果他们不主动来犯,可以放松军队让百姓休养生息吗?如果他们不收敛,可以增加兵力将他们彻底击退吗?散兵,恐怕落入敌人偷袭的计谋,聚兵又费粮饷的供给,那究竟该怎么做呢?

这题乍看题干很长,问题很多,一些考生容易被这阵势唬住。但实际上,要回答的只有两个问题,即究竟是散兵还是聚兵。散兵,若有敌人来犯,该怎么解决呢?聚兵,百姓民生之冤,军费粮饷又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这两点都可选择,因为大周并没有坚定地表明一定要执行某一政策,只要考生言之有理,能将自己选择的这一方面结合当下时政说通,言之有理即可。

宋知意凝神思考片时,最后写下“先聚后散”这四个字。因为宋知远去了北关,所以宋知意在备考研习边关事务时,最先学的就是北虏之事,印象也最为深刻。

兵,当然是要聚的。宋知理在凉州受关多年,宋知意读到他家书中提及大小战役就不下数十场,更别说实际在北关发生的了。北虏来犯,若不聚兵而防,哪里还有大周现在的安稳生活。

可聚兵不能久聚,应当聚精兵,对北虏一击即中,就像题目中所说的“益兵以穷治”。至于为何不能久聚,就涉及到大周现在的一项士兵制度了。

大周现在实行的是“世兵制”。所谓世兵制,就是军士们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要保家卫国,亦兵亦农。士兵不但能通过屯田这一手段养活自己,还能向国家缴纳“屯田子粒”,这样一来,守城士兵的供给也有了保障。国家不必为养兵作专门的财政拨款,军饷供应对国家来说也并不是负担。

然为何这道策问题会对费粮饷之给有此一问呢?那自然是因为这一政策在落实方面遇到了问题。现在大周的世兵制,有大量逃亡的卫所士兵和大批被“占役”的军士,国家不得不重新募兵养兵,财政支出也是水涨船高。[2]

要聚兵,但不能久聚兵,久聚兵,对大周的国家财政是一种挑战。且北虏久不破,军费粮饷就会日趋增多。所以,宋知意认为,破北虏,需聚精兵,一击破,之后再散兵。虽说散兵,但也并不是毫无作为。正如他在第一场考试中遇到的《春秋》中那道楚王申地会盟,大周可令北虏臣并开互市,开化北关蛮族,教之以孝悌仁爱,明之君臣之礼,向大周称蕃纳贡。这样做,一来,军费之需能减轻多半,二来,二者互惠互利,各取所需,不仅维护边境长久安宁,也是一桩后世美谈。

宋知意按照方才的思路将这题的大致纲要写下,写完最后一字时,天已经擦黑了。余下还有两天时间可供他润色誊抄,宋知意还是如前六天一样用过晚饭后早早歇下了。只是他带来的饼和包子一类放了这好几天,早已经冻得梆硬。宋知意本就喉咙发痛,这些饭食更是难以下咽,就着热水勉强咽下几口后,他便昏沉地睡过去了。

翌日,宋知意却是较前几日迟了许多才醒来,他的风寒不仅没好,还加重了。这种环境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一醒来,便连连咳嗽几声,扯得胸口处生疼。而可称之为噩耗的是,今天居然下起雪来了。

上个冬天京城里的雪便下得比往年多,开春之后又下雪,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四五年总是能碰到一回。往年遇到这样的天气,宋知意还会有些兴奋,可现在他完全振奋不起来了。

雪一下,气温也低了许多,这风寒也更难好了。宋知意只觉脑袋晕晕,行动也变得迟缓。雪飘落进来,在被衾上铺了薄薄一层,想是昨夜就开始下了。宋知意慢吞吞地找出油布挂上用来遮雪,又在墙壁上依着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

难道他也要像隔壁那个考生一样晕倒了被人抬出去吗?不,不能如此。他最后一场的题目都已经想好该怎么答,只待誊抄了,现在离场,他定然是不甘心的。宋知意又煮了一壶药茶,等待的间隙中,摸出了一片参片含在口中。本是不期望用上这东西的,可到头来,还是用上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