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上版本的反思怪
苏哲立即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否则以后就有可能被翻旧账。
但很可惜,其他嘉宾们,包括情商极高的王耀宇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甚至王耀宇还试图打圆场,缓和气氛:
“每个都有自己的想法,都很正常啦!其实每个民族都是伟大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沮渠和万俟看到苏哲的态度,反倒收敛了许多,说话也注意了,不太敢得罪苏哲。
毕竟汉匈谁更牛另说,但圈内地位谁更高一目了然。
苏哲也就坡下驴:
“我和王老师一个看法,尊重是相互的嘛。”
他也不想闹得太僵,反倒显得他咄咄逼人了。
但哪怕如此,整个午餐时间也变得尴尬起来,所以才没有留下多少能用的镜头。
直到饭后,王耀宇才换了一个话题:
“讲讲电影拍摄期间的趣事呗!”
三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苏哲在一旁安静地听着,慢慢搞懂了这部电影的结构——
主角存在各种缺点,经过一系列事情后,改变了自己,完成了人格升华。
非常典型的剧本结构。
比如夏洛特烦恼,就是这种结构,夏洛一开始有各种问题,经历过重生(做梦)后,明白了马冬梅的可贵,好好地过日子。
还有爱情呼叫转移、情圣等电影。
但这种电影结构,一般用于批判某种现象,比如以上三部,都在批判中年男人不好好过日子,嫌弃妻,试图告诉他们:
重生、艳y,都没有好下场;校花、美人,都不是好人!只有妻才是真心爱你的。
那《狼的信仰》用这种电影结构,试图批判什么?
苏哲听来听去,只听到对华夏文明的批判——
姜帆饰演的主角是华夏人,存在各种毛病,而这些毛病并非他个人的问题,是民族的共性问题。
他身边的华夏人也都存在各种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够拯救他。
这时,他来到了国外,中亚匈奴人的聚集地,被匈奴人救赎了,改变了本性,意识到匈奴人代表的狼信仰更加高级。
这就不是两个匈奴人的问题了,而是电影整体立意就有问题。
这让苏哲放下了对沮渠和万俟的怒气。
因为这是一部华夏电影,投资是华夏的,公司是华夏的,原著作者是华夏人,主角也是华夏人。
匈奴人只是枪而已,本质问题是电影的“反思”属性,从上个版本一路流传下来,还包括夏令营、下水道等知名谣言。
苏哲不反对反思,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体制都不可能完美,反思有助于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