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雅丽的家相当破旧。
还是那种熟悉的感觉,熟悉的味道。
矮矮的土墙上生的苔藓,被冬日的寒冷和干燥烘干为枯黄,远远看去像是用土黄色的颜料一层层抹过。
一扇用木棍随意绑起来的木门,简简单单开着,通过木门,直接能看到院子最里面的窑洞,那是岳母脱润秀和岳父米佑堂住的地方。
这个院子大概是一亩左右。
里面有六七间箍窑和厦子。
最辉煌时,这边曾经住过大大小小十五六个人,十分的热闹和拥挤。
米家除了老两口,一共有六个孩子。
刚好三男三女。
最大的儿子就是米文忠,米雅丽排孩子们第二,也是最大的女儿。
然后就是二女儿米雅琴,二儿子米文孝,三女儿米雅红以及最小的儿子米文仁。
据说原本还有个小儿子,叫米文义,但一岁多夭折了。
这件事余秋堂只听米雅丽说过一次,既然是悲伤的事,他也就没有深问。
这个年代孩子夭折非常普遍。
被动因素主要是生病。
因为人穷,医疗水平又差,还迷信愚昧,很多孩子被生生耽搁治疗时机,就夭折了。
主动的话,基本都是女娃娃。
虽然刚生下来溺毙的没有以前多,但因为对女孩的漠视,不重视,导致孩子夭折的也特别多。
这种风气一直等到八十年代末期,才慢慢得以扭转。
最难的控制人口的那些年代,家里多出一个孩子,就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谁也撑不住。
可生男生女,又不能人力控制。
生一百个孩子,基本是男女对半,这是概率。
可具体到人身上,有的人家偏偏就一连生四五个,甚至六七个女儿。
那咋办呢。
只能送人的送人,不能送的就……
这段时日不堪回,很多后世人们心中尊敬而慈祥的奶奶和外婆,或许都干过这种亲手溺死小女婴的事。
米家老两口,很显然对生男生女很有“心得”,真就是保持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出生的标准。
本来多了个儿子,不幸被“夭折”了。
米文忠和米雅丽不必多说。
米雅琴是那种大大咧咧又很调皮的性格,也是米家所有孩子里,最讨人喜欢的一个。
性格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她最后嫁了个村支书。
家里日子过得最为富裕,并且一直力所能及帮助兄弟姐妹,补贴这个补贴那个。
几乎是大家的润滑剂和小救星。
她一生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老了后还在村里组织了舞蹈队,每天带着一群老太太四处表演,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很是活泛。
但她也依然保持一个农民该有的勤劳,家里十几亩地,每年都是亲自打理,农闲还经常到外面干活,补贴家用。
辛苦赚到钱呢,又会补贴给穷姐妹弟兄。
她的丈夫是个性格开朗的西北男人,身高一米九几,虎背熊腰,高大英俊,当兵复原后就做支书,一做就是三十年。
老四米文孝是个苦命人。
他上学的时候,学习很好,曾以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镇上的中学,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全级前列。
但初二那年,因为家里实在贫穷,没钱继续支付学费,便无奈只好辍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