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朕需要用到卿的地方还多着呢!”
郭忠孝之父郭逵,当年因为没有请示,就自作主张和交趾达成和议撤兵。
此举虽然挽救了数万士兵的生命,却也将他的前途彻底葬送!
不止从此被削去兵权,还被勒令闭门思过。
这位治平时代,就已经是正任武臣,还官拜同签枢密院事的顶级武臣,就这样离开了政坛。
不客气的说,郭逵当年的行为,其实是给赵煦的父皇背锅。
当年南征,虽然将帅失和,彼此扯皮。
但在用兵和作战上没有问题。
郭逵这个主帅的选择,也没有问题。
责任不在他身上,完全是朝廷和当政者的问题。
而且,郭逵最终之所以落到这个下场。
其实,也和大宋的体制有关。
不信的话,看看当时的副帅赵卨——他就只背了一个处分(降为直龙图阁,知桂州),没几年就又升回去了。
只是,从此失去了拜任宰执的机会而已。
而郭逵处分的这么严重和他是武臣离不开干系——赵官家们对文臣、武臣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文臣可以和皇帝顶牛,甚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违背皇帝的意思,自行其是,只要事后证明他做的是对的就可以了。
了不起,皇帝当时骂几句,心里面不痛快几个月。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处出现的时候,就会露出嘴脸来抢功了,顺便将这个大臣提拔起来。
但武臣却必须绝对听指挥!
对与错,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听指挥。
换而言之就是——皇帝的微操再怎么离谱,武臣都必须服从。
这就是郭逵获罪被贬的缘故。
也是种鄂一辈子都不能升正任的原因。
特别是种鄂——太犟了!
老喜欢和皇帝争对错,还一直觉得自己才是对的。
要不是他太能打了。
要不是国家正值用人之际。
种鄂早就被踢到不知道什么地方,投置闲散养了起来。
而此番南征大胜,大宋疆域推进到富良江。
赵煦便趁机给郭逵平反了。
先是宋交和议之后,以‘郭逵老臣,先朝名将,有功社稷’的名目,将其从闲散的‘左卫将军’拔擢为右武卫大将军,并加检校太尉,封为武功县男。
这就是明显的平反信号了。
旨意到了洛阳,郭逵谢恩后,新的旨意拍马赶到。
还没捂热的右武卫大将军又没了。
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太尉、武功县男郭逵起复,落右武卫大将军,拜为建武军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