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上奏,乞罢‘蚕盐’……”
两位宰相一听这个事情,顿时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这个蚕盐,可是大问题!
“朕看了奏疏不太懂什么是蚕盐,就命人去户部、都堂还有崇文院,找来了历代有关蚕盐的议论和故事……”
“这才稍稍明白了一些。”
说着,赵煦就站起身来。
“祖宗德政,今日怎败坏成这个样子了?”他自言自语的说着。
韩绛也好,吕公著也罢,听完了都是立刻起身,将头上的幞头摘下来,放到椅子上,伏地谢罪:“臣等死罪!”
“乞陛下降罪!”
赵煦听着,摆摆手道:“朕没有追究的意思……”
“两位相公在此事也没有责任,就不必请罪了……”
“朕知道的,蚕盐乃是积弊,非是一朝一夕……”
蚕盐,最早可以追溯到后唐时期,是后唐朝廷推出的一项针对非产盐区的贫困百姓的福利政策。
在五代时期曾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这个政策,解决了那些不在产盐区的农民吃盐的问题。
其大体运行方式是——每年春二月,非产盐区的农户,可以向官府申请购买廉价食盐,等到夏季再用蚕丝织成的绢布,抵充盐钱。
这就是蚕盐名称的来历。
它通过官府向贫困农户,进行食盐定点配额销售的方法,让那些吃不起盐的农民,也能吃到食盐。
同时,蚕盐的价格很亲民——制度,一斤蚕盐,只需要缴纳价值百钱的绢布就可以了,这甚至比私盐的价钱还低!
最重要的是——蚕盐还可以给农民提供一种紧急金融救助。
盐,我们都知道,是可以卖钱的硬通货。
而官府配属的廉价蚕盐,农民申请到以后,是不需要马上给钱的,可以等到六月份蚕丝织成了绢布后,用绢布抵充。
这样,农民就可以变卖其中一部分食盐,换来资金,渡过青黄不接的岁月。
在争霸天下的时候,为了争取民心。
蚕盐制度,一直被有力的推行着。
大宋立国后也同样继承了这个福利政策,用来安定民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地方官府财政破产。
蚕盐就不可避免的被人盯上了。
先是改变了蚕盐的支付方式——从原来价值百钱的绢布,改成了输粮。
这下子,就彻底改变了蚕盐的济贫性质。
彻底的将之变成了一个掠夺剥削的工具。
为什么?
因为绢布和铜钱一样,价值相对稳定。